全国

李学政:感恩&责任,法治剧致胜的关键词如何解?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追剧不迷路


文_ 郭小蝈

有美好的愿望是对的,

但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

不是她已经失去了如花美眷,

而是你已经永远被剥夺了似水流年。


最近,又被「冯老怪」的文艺扎心金句圈粉了。


零宣传开播,中开高走,收视率节节攀升,连续多日双网实时收视率高达4.9即将破5,远超同期其他剧集,跨年大剧《巡回检察组》在这个寒冷的冬日,着实给不温不火的影视行业烧了一把惊喜之火。《巡回检察组》越来越让人上头,可以说成为了法治检察类剧集的又一代表作。


2017年《人民的名义》爆火出圈,法治检察剧开始引起全民关注。与《人民的名义》同属法治检察剧,主创团队又在相当程度上有所重合,《巡回检察组》从筹备阶段开始热度就居高不下。在这两部剧集的一众主创中,有那么一个清瘦的身影让人印象深刻。


金盾影视中心主任/制片人 李学政


四年前,他是《人民的名义》里大风厂的工人王文革,四年后,他是《巡回检察组》里的「掮客」外星人。对于观众来说他是「演员」李学政,但对于影视行业来说,他是推动国内法治检察剧发展的绝对功臣。


作为金盾影视中心主任,他不仅是金盾打造的第一部法治检察剧《人民的名义》的总监制和总发行人,也是正在热播的法治检察新剧《巡回检察组》的总制片人。法治检察题材作品是一般影视内容人极少触碰的敏感题材,难度大、风险高,李学政和他的团队不仅一手操盘了两部这样难度极高的作品,还部部掷地有声,他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法治检察剧究竟有什么魅力?如何打造才能好看?


带着这些问题,剧研社主编和李学政开启了微信语音聊天模式。忙碌了一上午的李学政,趁着午休时间,和我们聊起了《巡回检察组》。




扎根现实,「刀刃向内」的勇气


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即将收官,《巡回检察组》扎根社会现实,以东川省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和驻监检察室主任罗欣然的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新时代检察官维护人民的正义和法律权威的故事。


故事从一个普通母亲喊冤开始,从一桩冤假错案切入,逐渐将多起案件牵扯而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难见于大众面前的监狱生活,看到了刺进国家权力机关的腐烂毒瘤,看到了一身正气的政法战士。


李学政告诉我们,做《巡回检察组》的初心,也正是想通过一条核心主线来投射社会问题。在他看来,监狱是一个浓缩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及其与外界的复杂关系,能够反映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法是否公平,而法治公平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要讲好这样的现实故事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战斗」。



李学政告诉我们:“在国家扫黑除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保护伞都是来源于政法系统,党中央敏锐地看到了政法队伍存在的严重问题,开始刀刃向内,刮骨疗毒。”


最近几年来得到..的大案、要案,正是我党刀刃向内的战果。“这对政法部门来说需要极大的勇气,每一次..都会倒下一大批政法干部”,在李学政的心里,政法队伍是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个系统腐败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就无从保障。


李学政表示:“中国的法治在不断进步,国家对政法系统进行坚决的教育整顿,对害群之马坚决予以剔除,依法打击,是我们创造法治剧的底气与基础。”


可以说,身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的影视作品不仅有青春校园、高糖甜宠、古装沙雕,更有像《人民的名义》《巡回检察组》这样扎进社会现实、关注百姓民生的精品力作。




艺术创作没有敏感题材

「感恩」与「责任是关键词」


像《巡回检察组》这样的法治检察类剧集,在剧集市场上是少见的特殊题材,对于不少创作人来说,法治检察是比较敏感的题材,不仅人物众多、案件相互勾连,创作尺度不好把握,而且涉及部门繁多,过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难度大、风险高,怎么看这类题材似乎都不是一门好做的「生意」。


但从《人民的名义》到《巡回检察组》,法治检察剧接连爆火,口碑流量双丰收,可以说是国剧标杆级作品。


那么,所谓的敏感题材剧集究竟该怎么做?



聊到剧集作品题材敏感性的问题,李学政给出的答案有些许出乎意料。在他看来:“在影视创作中,敏感题材是不存在的,只要创作者怀着对社会的感恩,有责任心,就可以放开去写,放开去说,任何社会的发展行为都可以变成影视作品。”


「感恩」与「责任」是李学政在采访中提及最多的两个词,在说到法治检察剧创作的时候,他突出强调了:“只有主创团队对时代怀抱感恩,有责任心,才能创作出这个时代需要的精品。”


“这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迅速脱贫,创造了世界奇迹;新冠疫情我们众志成城、迅速控制住疫情蔓延;冤假错案不断被..,法治文明不断进步……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不仅仅是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感恩、肩扛责任,有担当精神。”


李学政情绪有些激动,这样的真挚也感染了语音联线中的每一个人。


金盾影视中心主任/制片人 李学政


立足当前的剧集市场,从数量来看,法治检察剧确实屈指可数,但从品质来看,只要是用心的作品观众都能感受到。在他看来,法治检察剧不是个行活,想出精品就急不得,「做一个、成一个」才是他的目标。正如他说的那样:“我们绝对不以数量来打市场,一定要用高质量来占领市场,让社会对我们产生信任感。”


但身为制片人,「省钱」同样是李学政的主要任务。



直面争议,艺术作品没有市场等于零


对于市场来说,法治检察剧本身就是特殊题材,一般人很少触及,内容相对空白;对于主创团队来说,做好这样一部大群像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当前国内的法治检察剧成为了主旋律的又一支尖兵,但想要文艺创作既叫好又卖座,市场与内容的平衡就永远是值得深究的话题。


不过,作为《巡回检察组》的总制片人,李学政最近也有些烦恼。


剧集开播不久,剧集中的广告就成为了观众吐槽的焦点。采访中,李学政并没有回避这一问题,而是主动与笔者聊起了观众们对广告的吐槽。他表示:“对于观众善意的批评,我们都会反思与调整。广告留的太多,确实影响了观众体验,所以我们尽量多的删除一些硬邦邦的广告,从20集开始,剧集中的硬广少了很多,我们也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认可。”


敢于直面争议,《巡回检察组》确实赢得了观众的心。收视率持续稳居榜首,市场份额连续多日突破10%,遥遥领先。



从市场与艺术的平衡角度来看,广告露出更多时候是市场行为,但在《巡回检察组》里却有不少公益性广告。李学政告诉我们:“由于剧集的影响力比较大,项目筹备的时候就有很多地方政府找到我们,希望能帮帮当地的企业,为了帮助地方企业走出困境,我们才让其产品通过广告植入的方式获得更多曝光机会,很多广告都是不收钱的。”


出于公心,却陷入了争议,但看到广告产品销售有了起色,李学政也是开心的。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遭到观众吐槽的生硬广告成了网友们再创作的创意来源,评论区的打油诗,对联儿,还有广泛传播的表情包,这些网友的创意吐槽反而收到了特别好的市场效果,比如被观众吐槽的火星人集成灶,其销量在网友的热议中不断攀升。”


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艺术作品市场性的一个侧面描摹,因为无论硬广、软广,艺术作品本身的高市场热度才是它们曝光的基础。



“作为艺术作品,没有市场就等于零。”


在李学政眼里,艺术与市场从来不是对立关系。他表示:“艺术性和市场性,不能分前后,两者并列第一,是牢牢绑在一起的。如果一味追求艺术性,市场上得不到认可,这样的作品是来浪费机会的。艺术作品不对准市场,白白的让自己所谓的高艺术性搁置起来了,这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既然做剧,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没有市场的艺术作品,是假艺术作品,这个概念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来。”


看过《人民的名义》和《巡回检察组》的观众,其实不难发现,这两部作品都是很讲市场规律的,作为主旋律作品,它们没有刻板弘扬所谓的「主旋律」,而是将现实的琐碎、细节融在作品中,敢于揭露权力机关的阴暗面,强情节、大尺度,用挖去社会毒瘤的阵痛,感染了每一个人。


把主旋律做好看了、做真实了,本身就是艺术作品占领市场的资本。



从《人民的名义》爆火,到《巡回检察组》热度持续攀升,可以说法治检察类剧集丰富了主旋律剧集类型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主旋律剧集不仅可以甩掉「刻板」,还能给观众带来惊喜。


“主旋律并不呆板,它背后的故事都很生动。”深耕主旋律剧多年,在李学政看来主旋律剧做不好更多时候是艺术创作团队对这类题材不够了解,表达方式不科学、不真实,存在偏差,他表示:“只有深入了解故事,才能把人物做的有血有肉,追根究底,还是艺术创作者需要努力。”




结语


《巡回检察组》这样的作品对于创作来说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但有挑战才有看头,李学政透露接下来还会继续做法治检察类剧集,争取打造出一个「检察官」系列IP。但与我们以往认知不同的是,在「检察官」系列IP中,虽然主题相似,但每一个故事都相互独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群不同人的精彩。


用心做好故事,心怀「感恩」与「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学政「做一个、成一个」的小目标就在不远处。


-End-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