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中国外三元猪价格震荡调整
2025年8月25日,中国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市场价格震荡调整,全国均价为 13.89元/公斤,较昨日价格下跌0.05%。 随着 8 月中上旬散户和规模场出栏加速,中大猪集中出栏期基本结束,生猪供应压力有所缓解。8 月份消费市场进入周期性拐点,随着学生返校周期临近,餐饮以及旅游消费回暖,猪肉购销积极性逐步转强,屠企日均屠宰量也缓慢增加,但居民内销市场刚需不足,鲜品猪肉走货较为缓慢,屠企订单增量一般,对于猪价的支撑力度相对有限。预计近期猪价延续窄幅震荡调整。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25日中国外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8月26日国内三元猪价格震荡调整
2025年8月25日,中国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市场均价震荡调整,全国均价为13.49元/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31%。随着 8 月中上旬散户和规模场出栏加速,中大猪集中出栏期基本结束,生猪供应压力有所缓解。 8 月份消费市场进入周期性拐点,随着学生返校周期临近,餐饮以及旅游消费回暖,猪肉购销积极性逐步转强,屠企日均屠宰量也缓慢增加,但居民内销市场刚需不足,鲜品猪肉走货较为缓慢,屠企订单增量一般,对于猪价的支撑力度相对有限。预计近期猪价延续窄幅震荡调整。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25日中国内三元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8月26日中国土杂猪价格震荡调整
2025年8月25日,中国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市场均价震荡调整,全国均价为13.11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08%。随着 8 月中上旬散户和规模场出栏加速,中大猪集中出栏期基本结束,生猪供应压力有所缓解。 8 月份消费市场进入周期性拐点,随着学生返校周期临近,餐饮以及旅游消费回暖,猪肉购销积极性逐步转强,屠企日均屠宰量也缓慢增加,但居民内销市场刚需不足,鲜品猪肉走货较为缓慢,屠企订单增量一般,对于猪价的支撑力度相对有限。预计近期猪价延续窄幅震荡调整。今日部分省份市场交易均价如下:
图表:2025年8月25日中国土杂大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8月26日中国商品大猪市场行情综述
2025年8月25日,中国主流市场出栏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商品大猪加权日均价较昨日价格震荡调整,全国生猪出栏加权日均价13.77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11%。随着 8 月中上旬散户和规模场出栏加速,中大猪集中出栏期基本结束,生猪供应压力有所缓解。 8 月份消费市场进入周期性拐点,随着学生返校周期临近,餐饮以及旅游消费回暖,猪肉购销积极性逐步转强,屠企日均屠宰量也缓慢增加,但居民内销市场刚需不足,鲜品猪肉走货较为缓慢,屠企订单增量一般,对于猪价的支撑力度相对有限。今日全国外三元、内三元及土杂猪均价如下:1) 主流市场外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13.89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05%;2)主流市场内三元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3.49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31%;3)主流市场土杂大猪全国销售均价13.11元每公斤,较昨天价格下跌0.08%。
图表:2025年8月25日中国出栏商品大猪综合日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
2025年8月26日中国仔猪价格统计
图表:2025年8月25日中国仔猪收购均价统计表(单位:元/公斤)
备注:数据来源于饲料行业信息网慧通数据研究部跌猛了,猪价下跌"猛抬头"!
时光荏苒,8月渐入月末,在国内生猪市场,近期,猪价呈现"惯性"下跌的走势,本月初,受集团猪企出栏节奏减慢,生猪报价短暂涨至14.33元/公斤!但是,碍于产能处于集中兑现阶段,且,受生猪疫病压力较大,肥猪出栏处于高峰,标肥猪价价差不足,二育承接入场缺乏信心,在养殖端减重出栏影响下,国内猪价重心回落,8月下旬,标猪报价触底13.74元/公斤!
目前,进入8月末,生猪市场,受情绪引导,猪价走势略显偏强!但是,市场仍面临较多的压力,多空并存下,生猪市场以底部拉锯为主!
在生猪供应方面,目前,养殖端出栏情绪分歧!
一方面,月末在即,生猪价格处于低值,而中大猪出栏高峰告一段落,近日,集团猪企大体重生猪报价上涨明显,养殖端挺价现象有所增多,标猪认亏出货情绪减弱,市场存在一定抗价心态,部分头部猪企有缩量拉涨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8月份生猪供应存在叠加效应,且,南方地区持续降水,猪场疫病压力较大,部分地区存在非瘟的风险,月末,养殖端认卖情绪依然存在!且,本月,集团猪企出栏计划增加5.27%,部分规模猪企月内出栏计划完成不佳,月底仍有增量出栏现象!叠加,临近9月,生猪跨区调运将更加严苛,部分养殖端月末仍有出栏抢跑的现象!
因此,目前,生猪出栏情绪分歧,养殖端挺价以及认卖心态并存!不过,由于猪场疫病风险以及9月生猪外调受限,月末,养殖端认卖情绪依然较高,市场仍存下降的压力!
在需求方面,8月渐入下旬,距离学生开学仅剩1周,随着开学季临近,餐饮以及堂食需求逐步改善,下游市场存在一定备货需求,主流屠企订单略有回升,消费逐步转入季节性旺季!但是,由于副高控制国内长江流域,国内中东大部地区高温持续,市场消费增幅有限,且,主流屠企受毛白价差不足,亏损幅度较大,入库意愿不高,屠企开工率提升略显乏力,消费对于猪源需求承接能力一般!
因此,在多空博弈下,目前,猪价上涨乏力,市场情绪略有转弱,散户以及集团猪企月末增量出栏,猪价呈现跌势反扑的局面,从数据了解,受屠宰场调价收猪,预计,8月26日,外三元标猪报价在13.83元/公斤,后市关注集团猪企出栏节奏的变化!
国内南北各省区生猪价格一览表:
一夜降温,猪价下跌"一塌糊涂"!
进入8月下旬,近期,国内生猪市场,猪价呈现止跌上涨的走势,此前,标猪报价触底13.74元/公斤,相比月初,猪价下降4.1%,相比上月高点猪价下降近11%,猪价降入"6元时代",猪粮比跌破6:1,生猪市场过度下降进入三级预警!
受猪价重心回落,官方重启猪肉轮储,本周,8月25日至8月29日,猪肉轮储启动,其中,收储规模在2.9万吨,放储规模在1.9万吨!猪肉收储这提振了市场信心,尤其是,稳定了养殖端出栏情绪,抑制了市场恐慌抛售的现象!
目前,生猪市场支撑转强,猪价存在波动上涨的走势,支撑猪价上涨的逻辑分析如下:
其一,由于近期养殖端出栏情绪偏强,中大猪以及标猪认卖积极,当前,中大猪存栏减少,市场购销热度回升,中大猪价格也不断上调,标肥生猪价差逐步走扩,肥猪价格走高,带动了市场看涨的信心!
其二,消费即将进入季节性旺季!处暑节气后,北方地区高温陆续消退,虽然,受副高控制长江流域,中东大部地区高温持续,但是,鲜品猪肉购销需求缓慢回升!学生返校利好即将兑现,居民贴秋膘的积极性也将逐步回升,下游市场白条购销热度有所转强,部分屠企订单量回升,开工率也将稳固增加,市场对于猪源需求有所恢复!
其三,市场抄底心态略有转强!由于标猪价格偏低,而中大猪价格走高,市场对于四季度中大猪前景看涨信心增加,游资二育寻单增多,补栏标猪现象有所增加,市场信心有所修复!
其四,"金九"月份在即,双节逐步临近,市场看涨后市信心增加,养殖端出栏压力减轻,月末,集团猪企有缩量拉涨心态,且,部分养殖端压栏增重现象增多,市场减重出栏心态有所减弱,上周,国内生猪出栏均重上涨0.15公斤,回升至123.38公斤!
因此,在市场情绪逐步改善下,近期猪价呈现一定"翘尾"的局面!但是,从最新反馈了解,此番猪价上涨或难持续,由于生猪产能处于集中兑现阶段,市场标猪存栏较多,产能处于高位,且,受9月生猪跨区调运受限,部分地区养殖端出栏抢跑心态尚存!叠加,消费支撑提振乏力,国内中东地区持续高温,销区白条出货不畅,主流屠企分割入库不及预期,市场谨慎心态转强,下游备货热度一般!
猪价跌穿成本线,为何头部猪企还在赚钱?农业农村部三次喊话背后的行业变局
一、猪价大幅下跌:全行业亏损背景下中小散户的困境 (一)价格大幅下滑导致的分化局面 2025年的生猪市场呈现出极为特殊的态势,价格波动剧烈,走势犹如过山车,引发广泛关注。截至8月19日,1-8月瘦肉型生猪均价为14.72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跌幅达16.19%,价格下滑幅度显著。在此轮持续下跌的行情中,超过60%的中小散户面临亏损困境,经营压力巨大。他们投入大量精力与成本饲养的生猪,销售所得难以覆盖成本,经营状况不容乐观。 与此同时,牧原、温氏等头部猪企却发布了业绩优异的财报。牧原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1190%,增长态势迅猛;温氏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7.8亿元。一边是中小散户在亏损中艰难维持,一边是头部企业盈利丰厚,这种"全行业亏损而巨头盈利"的现象,成为2025年猪周期中极具特殊性的表现,值得深入分析与研究。 (二)产能高位运行背离市场规律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6月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按照市场规律,猪价下跌时养殖户通常会减少产能,但实际情况却与之相悖。尽管猪价已跌破成本线,龙头企业却逆向操作,选择扩张产能。正邦计划增产15%,神农集团更是将出栏目标提升20%,这种行为与市场常规逻辑不符。 当行业陷入"越亏越扩"的异常局面时,政策层面迅速采取行动。自6月底以来,农业农村部三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将存栏量控制在3950万头,旨在促使产能回归合理区间,稳定市场秩序。 二、核心矛盾:"市场调节"与"巨头免疫"的冲突 (一)旧周期逻辑失效:从"共亏共荣"到"赢者通吃" 回顾2021-2023年的超级猪周期,正邦、傲农等龙头企业曾深陷亏损泥潭。正邦科技在2021年亏损额高达188.19亿元,资金压力沉重;傲农生物亏损31.44亿元,资金链紧张,企业运营面临严峻挑战。在这一时期,市场遵循"亏损-去产能-价格回升"的自然规律,推动行业进行自我调整与优化。 然而,2025年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头部企业凭借强大的成本优势与技术壁垒,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以牧原股份为例,其完全成本仅为12.2元/公斤,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8元/公斤,成本竞争力突出。同时,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26头,技术领先优势明显,使得牧原在猪价13-14元/公斤的区间内仍能保持5%-10%的利润率,盈利能力较强。 这种"成本护城河"导致市场调节机制部分失灵,以往通过亏损促使企业主动去产能的方式在巨头面前难以发挥作用。产能去化呈现"散户退出、巨头接盘"的单向循环,中小散户因亏损压力被迫退出市场,而巨头趁机扩大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二)行业生态失衡风险:从"多元竞争"到"寡头前夜" 当前,中小散户正以每月5%的速度快速退出市场,规模化养殖占比已飙升至68%,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牧原单企出栏量占全国的12%,市场影响力较大;温氏、新希望等五巨头合计控制了35%的产能,对市场走向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 这种"赢者通吃"的格局给行业带来了生态失衡风险。动保企业为满足巨头需求,放弃中小散户市场,导致中小散户获取专业动保产品和服务的难度增加,养殖风险进一步加大;饲料企业被迫接受低价订单,毛利率被压缩至8%,利润空间严重受限,生存压力增大。甚至部分地方国资猪场在竞争中失利,如河南某国资项目因成本过高转售给头部企业。 长此以往,行业将逐渐丧失多元竞争带来的创新活力,可能陷入"寡头垄断"困境。消费者将面临选择单一、价格缺乏弹性等问题,整个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也将大幅下降,一旦巨头出现经营风险或市场波动,行业将遭受严重冲击。 三、政策突围:从"市场放任"到"精准干预"的转变 (一)史上最严产能调控:100万头母猪的去化行动 在应对产能过剩问题上,政策端采取了果断且有力的措施。农业农村部改变以往收储托底等相对温和的方式,直接针对产能过剩的核心问题,要求头部企业带头减产。 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收到"减产任务书",需在3个月内淘汰低产母猪30万头,这对企业的生产运营和发展战略构成重大挑战。为配合减产行动,农业农村部同步开展"反内卷"专项行动,禁止二次育肥、限制大猪跨区调运,切断"压栏博行情"的投机链条。 这种"行政+市场"的组合调控方式,旨在打破巨头的"扩张惯性",重建行业周期规律。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决策,市场手段则通过调节供需关系引导企业合理调整产能。在政策约束下,牧原7月淘汰母猪数量达到35万头,较前半年月均25万头显著增加,并计划年底前将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30万头,政策与企业行动的协同正逐步改变行业发展方向。 (二)技术红利下的产能错觉:PSY提升的双重影响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从24头大幅提升至26头,部分龙头企业甚至达到32头。这一技术进步使4000万头能繁母猪的实际产能相当于2018年的4300万头,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然而,技术进步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掩盖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政策制定者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调减100万头母猪的目标不仅是数量调控,更是对"效率红利"的重新校准,旨在避免行业陷入"越高效越过剩"的恶性循环。 从生猪生长周期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变动通常会在10个月左右影响生猪出栏量。若市场从2025年8月开始减少能繁母猪存栏量,预计到2026年6月左右,生猪出栏量将出现由增转降的拐点。这一科学推算体现了政策调控对未来市场的深远影响,有助于稳定猪价,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四、未来展望:在调整中孕育新周期 (一)短期:政策生效前的市场波动 8月的生猪市场表面看似平稳,实则内部波动较大。猪价在13.5-14元/公斤区间内震荡,头部企业加速降重出栏,目标体重降至120公斤,期望以此应对市场变化。按照当前趋势推算,9月生猪供应有望减少8%,这对低迷的市场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 但市场情况复杂多变,中小散户因担忧错过价格反弹时机而集中抛售,导致市场短期价格承压下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政策促使巨头减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阶段性现象。在这一阶段,市场情绪波动较大,市场走势充满不确定性。 (二)中期:打破"超级周期"的关键阶段 从长远角度分析,若能繁母猪存栏量在年底顺利降至3950万头,将标志着行业逐步回归理性发展轨道。届时,2026年二季度生猪供应压力将得到有效缓解,猪价有望回升至15-16元/公斤,这将为养殖户和整个行业的稳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塑行业规则。要求龙头企业签订"产能自律公约",约束其扩张行为;建立中小散户转产补贴机制,帮助散户平稳过渡。这些措施表明行业正从"规模至上"的粗放发展模式向"质量优先"的精细化运营模式转变。 (三)长期:从"周期博弈"到"价值共生" 当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布局智能化养殖,单场PSY目标设定为35头时,预示着行业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智能化养殖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积极拓展食品深加工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未来的市场竞争将不再局限于规模扩张,而是涵盖成本控制、疫病防控、品牌建设等全产业链的综合比拼。 农业农村部的密集调控本质上是为行业转型争取时间。通过调控避免行业陷入"巨头垄断-生态破坏-周期紊乱"的不良循环,推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企业间关系将从单纯竞争逐渐转向"价值共生",通过合作与创新共同推动行业进步,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结语:"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协同2025年的生猪市场如同一场复杂的棋局,各方力量相互角逐,行业命运面临重大考验。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市场中扩张,市场规律在技术红利冲击下部分失效。 关键时刻,政策干预成为扭转局势的关键因素。这并非对市场机制的否定,而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理念的具体实践,是在市场失灵时的必要矫正。政策调控如同经验丰富的舵手,引导行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驶向正确方向。 对于生猪行业从业者,无论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巨头还是中小散户,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去产能、调结构、提质量"的行业变革中,需尊重周期规律,顺应市场变化;积极拥抱技术变革,融入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浪潮;重视产业生态,摒弃"赢者通吃"观念,追求共生共赢,方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健康的行业应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体,每个参与者都能在其中发挥价值,共同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